YAMAHA SR400 飼養日記 05 – 三周心得/徹底解析

SR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台車,我覺得這台車基本上就代表了ヤマハ

以前騎SR150的時候,常常希望SR150的造型應該要是這個樣子的

很可惜的是,噴射版的SR只能說是打了折扣的體驗

構造簡單耐用這件事情,因為噴射化跟環保規範的緣故做了很大的讓步

雖然這些改變大都隱藏在側蓋之下,但是對我來說還是有如心頭刺

遠遠看過去,SR就像是1978年的那個模樣,這點倒是一直都沒變

DSC_0407

稍微有點花俏的錶盤,右邊的SR字樣多餘了

然後油量指示燈的感應器居然沒跟油杯做在一起,油箱多開了一個洞

錶速最高到170其實要到110都很吃力啊…

DSC_0411

「那個”DOT4″再凸顯一點」「沒問題」

DSC_0409

非常懷舊的開關,PASS的位置不太好按

DSC_0416

還知道這種熄火開關的應該不多了

大燈位置改成了駐車燈,不錯

DSC_0418

前叉雖然是很漂亮的髮絲紋,但是外面的金油不是很OK

還好那個防塵套沒有被省掉

DSC_0414

基本配置的剎車,卡鉗流用了比較近代的形式

DSC_0420

超好認的SR引擎,在單缸引擎裡我覺得是最好看的

因為沒有電發,所以在外型上更簡約

DSC_0429

模具是不是到了極限了……?

因為在開發中YAMAHA的開發主任腳踝被踩發桿打斷(500cc),才有了減壓閥的誕生

DSC_0423

踩發檢視窗,活塞在上死點的時候會有個小金屬片移動到這裡

DSC_0425

噴射油門總體&二次進氣裝置,看了實在不太舒服

DSC_0427

前方增加了油氣回收,不過日規其實沒有活性碳罐,所以這條管子… 應該可以拆掉?

另外汽缸左側,從1JR開始新增的二次進氣,應該也是有拆除的可能

DSC_0454

以前的大單缸通常都會另外設計機油箱

但是SR是利用鋼管車架當作機油循環的空間,天才啊…

油箱的橡膠滾邊現在只有這台車看的到了吧

DSC_0444

側蓋下的隨車工具箱,還有一顆黃油嘴是給搖臂軸心用的

DSC_0433

超慘烈隨車工具… 先拿起來除鏽收好

DSC_0434

很方便的安全帽鎖,以前騎雄獅在一樣的位置裝了一樣的東西

DSC_0438

前後輪軸都有黃油嘴,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有點震驚

這樣的話還要去買把黃油槍

DSC_0437

電瓶移動到了坐墊下方,超小一個

然後因為這個改變,坐墊的前方固定座稍微有提高

所以,舊版的座墊是不能用的,可惜了超級想換初代目座墊的

DSC_0397

左邊側蓋居然是用鑰匙開啟的?後來才想到以前電瓶是在這裡

現在變得很奇怪因為平常不太會開這裡

DSC_0440DSC_0443

裡面是…… 電裝地獄

我不知道汽油幫浦是不是一定要這麼大啦,但是高層應該是決定不要塞到油箱裡了

所以硬是塞到這裡來,側蓋還偷偷增加了一公分

這個部分連帶座墊下的部分,我覺得設計的不夠好

電系基本上都是硬塞到這裡,手指完全進不去

電線卡在一起久了也有破皮的風險,然後整流器實在沒位置了被藏到引擎下面

DSC_0446

最後是超肥大的排氣管跟防燙蓋

這裡我還在研究能不能用1JR原廠管直上,可以的話是最好了

DSC_0431

噴射SR感覺雖然有一樣的外型,卻喪失了一些很重要的東西

sr400-1

1978 SR400(2H6)

21世紀之後車輛環保法規更加嚴格的速度遠超過其他任何公共議題,實在是很可笑的事情。

也許最後大家都要被迫使用打著環保大旗,而實際上靠的是更原始的發電技術的電動車?

YAMAHA MT-09 飼養日記 12 – 一年通勤心得

Yamaha-to-Unveil-New-MT-09-850cc-Sport-Bike_9

MT-09在過去一整年裡,大概是大排氣量機車的最熱銷車種

通常這麼熱銷的車,我就不會去買它。不過,當初沒預料到會賣得這麼好,而且這台車實在是好車

DSC_0578

跟當初買它的預期一樣,三缸引擎真的好騎,曲軸每240度就有一次動力,這時候其他兩缸不是在上下死點的位置,所以震動很不明顯,動力輸出平順而且穩定,即使是在台北市,也不會有動力太大在車陣裡難操控的情況。三種騎乘模式除了一般模式,B模式下雨天用是最實用的,A模式的話用過幾次感覺不明顯,可能要比較順暢的山路比較適合。即使低轉速非常好操控,因為排氣量夠大,加速能力我覺得也沒有輸給四缸車,不過加速時的油耗就蠻恐怖的。(定速約25km/L,急加速大概8~9km/L)

再來就是比較被大家挑惕的部分,前後懸吊實在是非常“堪用”的等級。為了要壓低售價,這台車真的是在買引擎跟車架,前後避震跟煞車雖然看起來都是高於一般街車很多的等級,但是真的是看起來。YAMAHA大概也已經學到,很多人選車是選“看起來“的,前倒叉算是問題不大,後避震如果有預算可以是第一個升級的部分,雖然前後回彈阻尼都可調,但是壓縮是我覺得彎中令人感覺不穩定的主要問題,很多人說感覺避震很”軟“,不如說是壓縮速度太快,相對的在台灣特有路面也是有起到舒適的作用。前面如果換成正叉但是規格更好,應該售價也不會增加,但是銷量可能會降低XD

DSC_0582

煞車的部分前輻射對四卡鉗,看起來也是無懈可擊,但是其實側面的雙子星裝飾有偷偷加大面積,實際的活塞尺寸遠小於側面看起來的尺寸,不過表現還是比懸吊的部分好。另外一點是煞車油管,可能我久沒買新車,現在原廠雖然不是配金屬油管但是直徑比以前細了不少。ABS的車我是第一次騎,騎了一年大概有啟動了三次吧,大家也知道台北的路況是怎樣,啟動的情況都是低速急煞,個人是覺得沒有ABS也可以輕鬆應付,這個完全個人喜好。

DSC_0581

然後有一點不知道是不是我太過在意,就是那個座墊我第一次坐上去就覺得很硬而且太前傾,即使天天騎過了一年,我還是覺得不習慣,如果要騎長途的話,我是絕對不會選這台,但是如果是MT-09 Tracer就非常棒。

DSC_0583

由於這是我第一台拿來代步的大型二輪,在台北很多時候,都是下雨天在騎。當初也是為了這個原因,看上使用了很多鋁合金零件的MT-09,除了鋁合金之外,外裝幾乎都是塑膠,電鍍的部分只有前叉內管。所以,這是我有史以來保養的最輕鬆的車,整台車看起來比較有機會生鏽的,就只有照後鏡的支架,而後牌架的支架,不確定材質是鐵的還是鋁的,也有可能是白鐵,總之到目前完全無氧化。鋼板壓鑄的油箱採用的是霧面烤漆,連打蠟都省了,直接拿水擦乾淨就好。但是,藏在車身底下的排氣管跟引擎前面的部分,洗車的時候非常麻煩。

MT-09作為通勤跟休閒的全功能車,大致上來說非常非常合適,除了排氣量對我來說實在是太大了,當作是第二台車有點不實際,雖然車身跟重量都與600等級無異,但是壓力還是有。如果是MT-07的引擎裝在MT-09上,也許會更輕鬆好騎,但是這樣又少了三缸的賣點。只能說,曾經擁有,下一台會更好~~

B.Man’s View 16 – Yamaha Smax 155

jpeg

一句話車評:要一塊給五毛

國產速克達的市場雖然我從來沒有支持過,但是也算有在關心。基本上國產速可達五十年來的發展就像台灣的環境一樣,緩慢到幾乎是停滯的狀態。當然,這是環境造成的,但是如果連這問題也沒體認到,而認為這台車賣91,800很合理,那你也是造成環境停滯的一環。

照例先來看看車子本身,這台”新車”有任何台灣市場沒有出現過的新配備嗎?水冷引擎實在沒啥好說的,更何況水冷本來就是兩面刃;滾子式汽門搖臂……不知道是不是我想的那個東西,如果是的話倒是真的有加分,不過沒有騎到個十萬公里以上是沒有差別的;中置避震,算是這次”大”賣點,但是沒有超越G-max,可惜;外觀的話,我覺得還可以,但是沒有馬車的氣勢,坐墊似乎也不像馬車寬敞舒適,尤其是後座;剩下的就沒啥好說的了,總和來說,這就是一台標準的台灣速可達,跟大家都一樣,只是有小小的不同避免你認不出這是你的車,除了年分之外,很難看出有什麼新的地方,喔,價格也是相當”新”,

Y

競戰一台在日本售價是台幣$79,301… 以日本人的消費能力大概感覺是台灣人在台灣消費兩萬台幣,也就是普通打工族的一個月薪水,那台灣打工族可以用一個月再多幾天的薪水買到Smax嗎?如果可以我現在不如去打工好了。

如果看到這裡,你還是覺得台灣速可達售價很合理,那你真的是個”標準”台灣人無誤。